面对风积沙、强岩爆、高地温……新天路怎么修?

来源:中国铁路

在中国的铁路交通网上

有一条沿着青藏高原蜿蜒数千公里

穿越半个西部的铁路线

格外引人注目

它就是被誉为“天路”的青藏铁路

1

 

展望未来

一条穿越莽莽群山的新天路

拉林铁路

将与青藏铁路一起构成

西藏自治区联系内地的“窗口”

这条铁路建设有多重要

工程建设就有多难

如果不亲身经历

很难想象

在这样复杂特殊的地质条件下

修建铁路会碰到怎样的艰难险阻

2

这条铁路途经冈底斯山、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南谷地,地势起伏跌宕,地质构造复杂,沿线山高坡陡,不良地质作用发育,工程地质条件差。

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,这条铁路建设就只能停留于想象。特别是对于受地质条件影响制约较大的隧道建设,更是困难重重,风积沙、强岩爆等地质灾害成为最大的“拦路虎”

3

“地质之魔”——风积沙

铁路建设者遇到的第一个“地质之魔”就是风积沙。雅江沙尘被强风吹起,受到沿岸高山阻挡,便慢慢堆积,日复一日,沙子慢慢“爬上”了高峰,与山体相融。

米林隧道位于冈底斯山、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藏南谷底。山高谷深,气候极端恶劣。

4

全长11560米的米林隧道建设之前,就被100米高的沙山拦在了进口。直接开挖,相当于在沙堆上打洞,根本不可能,就算轻轻一动底部,这细密松软的沙子都会像洪水一般源源不断涌出,将机械和人淹没。

5

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可沙子来了,怎么办?

经过专家反复联合“会诊”研究,决定采用高压旋喷桩的方式,以高压旋转的喷嘴将水泥浆喷入土层,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加固体。

高压旋喷桩喷射后,由于加固体相互咬合不严,沙子还是沿着缝隙淅淅沥沥往下流。加设超前小挡管不行、直接封闭不行、喷射混凝土也不行……

一次次反复试错检验,最终绝处逢生:一块像纸片厚的钢片加设后,竟然牢牢挡住了渗漏的沙子,松散的沙子被死死“锁住”,瘫软的“沙山”变硬了。

6

 

就这样,铁路建设者像蚂蚁啃骨头一样,一口一口“吃掉”这些沙子……通过这种创新措施,中铁十七局承建的另外两座隧道——布喀木隧道、扎绕隧道也顺利通过风积沙段。

 

神秘任性的“岩爆”

神秘任性的“岩爆”,是这条铁路隧道建设中的最大“拦路虎”,它的产生主要源于高地应力,出现时间、位置、强度无法精准预测,让人防不胜防。这条铁路全线高岩爆隧道有很多座,岗木拉山隧道就是其中一座。

岩爆发生时,脸盆大的石块会从洞壁、洞顶等处弹射出来,碎石像炮弹一样飞溅,极为凶险。

 

7

▲建设者身着防弹装备作业。

 

为了对付强岩爆,铁路建设者组织了大量科研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联合攻关。

中铁十七局的建设者改造设计了防岩爆台车,为作业人员撑起了一把“保护伞”。在支护工序中,他们还将一般的锚杆替换为涨壳式锚杆,与普通锚杆不同,涨壳式锚杆在岩层中会随着围岩变化自动受力,进一步抵消应力,确保围岩稳定。

中铁十二局巴玉隧道建设者通过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、采用‘弱爆破’减轻对围岩的扰动、在每道工序增加‘应力释放’环节,建立监测、预警机制等一系列创新的工装、工艺、工法,基本上形成了识别、预防、控制岩爆的一整套工程措施与手段,保证了隧道建设安全推进。

 

一年四季“高地温”

除了“风积沙、强岩爆”等难题,隧道建设中遇到的“高地温”地质现象也令建设者头疼不已。

8

沿山路盘旋,刚进岗木拉山隧道洞口,一股热浪扑面而来,不由得让人止步。进入洞内不到20分钟,已经觉得缺氧,感受到了明显的头晕和呼吸不畅,看看戴在手上的运动手表,心跳数值已经达到了110。铁路建设者介绍,洞内40度是常态,高的时候能达到60多度,虽在雪域高原,但岗木拉山隧道一年四季都有人“中暑”

9

▲隧道内温度

这条隧道开挖前就针对高地温制定了施工方案,将原来的一根通风管道增加为2根,在隧道拱顶增设喷淋系统,通过冰块和洒水降低洞内温度,并对高地温环境下支护材料等课题展开研究。

 

历史的荣光从来不会褪去

青藏铁路精神不断发扬光大

我们相信

曾经在雪域高原铸就过辉煌业绩的

中国铁路建设者

一定能将这条新天路

建设成为一条和谐之路

发展之路、腾飞之路、幸福之路

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